【当代金融家】农信社不良资产的“剥离”艺术 2010-07-16

    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农信社改制,遭遇到的一个共性的、非常头痛的难题就是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的置换和剥离问题。

    农在寻找解决该难题的办法中,有专家建议政府出钱置换和剥离,官方在过去也出台了不少类似政策。比如,人民银行按照“花钱买机制”原则,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压力,但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和彻底性地解决产生不良资产的基础,很多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前清后增,时至今日,我国农信社系统历史包袱仍然沉重。

    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实践或市场可以解决。来自于实践的办法,甚至能够彻底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

    本刊记者年初和近日两次到天津采访,发现天津农村金融系统依靠市场的力量置换和剥离不良资产,不仅很有力度,而且比较彻底。比如,天津滨海农商行在改制中,设定20亿股本金,同时,设置一个前提条件,按照1:0.25的比例,即要买一块钱股本金,必须先掏两毛五,作为投资损失,用于剥离不良资产。此举一次性剥离了5亿元的不良资产。而随后的天津农商银行在改制中,剥离的力度更大,该行设总股本金70亿元,新股每股面值1元。投资者除按1元1股出资认购70亿元股本金外,还需按照1:0.6的比例出资置换等额不良资产。这样,可一举消化不良资产42亿元之多,历史包袱的绝大部分得以解决。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有些问题看起来很难,但从原因上分析,难就难在我们没有从实践中找办法,没有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问题。现在,无论是战略投资者,还是一般规模的资金,对参股银行都非常感兴趣。市场需求就是我们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的办法和最好时机。事实上,我国银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借助社会资金,借助市场力量盘活和改制农信社,不仅对银行有利,对投资者有利,对社会也有利,这是多赢的选择。由此可见,农信社剥离不良资产,关键要把握好“剥离”的艺术。

个人网上银行 登 录
企业网上银行 登 录
手机银行 下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