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打造“农民自己的银行”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倾力支持“三农”发展纪实 2009-11-19

    2005年6月30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省级股份合作制地方金融机构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是天津市农村信用联社,并以此为基础转制而成。几年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紧紧围绕“做社区型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坚持“立足社区、面向农户”的经营方向,及“抓大不放小”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抓住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历史机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大力开展被誉为“天津模式”的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69亿元,为促进天津市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确工作重点 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为将支持“三农”信贷投入工作落到实处,该行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支持农业生产、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遵循“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把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合理确定“三农”贷款的利率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贷款综合收益,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在工作中,天津农合行发扬贴近农民的优势和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定期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农资储备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贷款投放有目标,支持有重点。

    宝坻区林亭口镇是全国闻名的“三辣”之乡,共有600农户从事“三辣”的种植,其中宝坻联社信贷支持的有430余户,累计投放贷款4200万元;王卜庄镇主要从事养殖业,累计发放养猪户贷款400户、8100万元;史各庄镇地区以养鸭为主,贷款累放7500万元,惠及600多农户。由于以上贷款存在额度小、户数多的问题,宝坻联社就采取了加大信贷人员力量、群力群策的办法,全力做好信贷投放工作。

    宝坻区马家店镇有众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企业,其中以棉花加工为主,这些小企业普遍存在季节性用款问题。于是,宝坻联社和这些棉花加工企业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随时予以支持。到目前,该社累计支持棉花加工企业21户、2100万元。以上的信贷投放对该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鼓足了农民们的钱袋子。

    丰富贷款模式 培育产业龙头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支持农户多种经营。同时,该行在信贷支持上向产业区域化发展倾斜,通过信用工程建设主动深挖市场,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通过扶持农户促进企业发展,用资金这个纽带,把公司和农户紧密连在一起,使部分村镇形成以一人带动多人、一村带动整乡、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

    在天津宝坻区,现已兴建2个省级开发区,16个产业功能区,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转化成中小企业工人或者是经营者,致使传统的农业资金需求趋于饱和。为此,宝坻联社及时转变支农思路,加大了对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该社先后支持了该区“正大饲料”等龙头企业,以及潮白河橡胶坎项目、南里子沽扬水站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为农业产业化及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自年初以来,宝坻联社共发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4.1亿元。

    在天津农合行多年的支持和培育下,天津市现已逐渐形成以蓟县北部山区农家乐旅游、东部千亩葡萄种植、西部花卉苗木种植和南部洼区淡水养鱼,宝坻养鱼和三辣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经济区域。

    加强银政合作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国家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金融机构,天津农合行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营理念,认真总结信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银政合作的有效做法,从过去重点支持单一农户生产,向支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生产组织转变,按照“诚实守信、风险可控、经济发展、合作共赢”的标准,创造出具有天津特色的“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模式,为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截至9月末,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支持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达到4.3亿元,比年初增加0.5亿元。其中,支持农村合作组织34个,贷款余额达2.79亿元;支持农户4086户,贷款余额达1.5亿元;支持建立大棚5950个,种养植面积达19459亩。

    设施农业建设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项目,也是静海县的重点农业项目。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融资难题,天津市静海县联社深入调研,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色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静海县独流镇李家湾子村共有农户537户,人口1719人,耕地面积4650亩,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秋粮以及在民营企业打工,收入较少。为改变落后局面,提高村民收入,村委会带领村里有关人员到著名蔬菜产区山东省寿光市调研后决定在李家湾子村兴建冬暖式塑料大棚园区。然而,该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采取村委会集中建暖棚、村民认购的方式,由于村民经济基础较差,一次性无法筹足购买暖棚及前期种植资金。了解这种情况后,静海联社针对李家湾子村独特的经济特点,经多次探讨沟通,与李家湾子村委会、农户三方按照“平等、自愿、合作、共赢”的原则创建了区别于常规支农模式的以村委会作为掌控人、由村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执行优惠利率的新型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目前共评定信用农户17户,首期授信200万元,已为17户农民发放贷款74万元,及时解决了农民资金上的难题。

    创建信用工程 打造天津模式

    针对在农村地区形成的农民贷款难、农村信用环境缺失的局面,天津农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地区实际,于2000年开始推行后来被誉为“天津模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积极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民收入,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和支持力度。通过信用工程的创建,该行辖下各联社的支农意识与日俱增,社会信用环境逐渐改善。比如,津南信用联社小站信用社与营盘圈村村民委员会还主动签订了信用共同体协议书,制订了信用共同体宣言,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培植乐信用户诚实守信意识,真正体现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实现了信用户增收致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到今年10月末,该行下辖的宝坻联社在区域内共评定信用户18145个,占全区农村人口户数的12%;信用村460个,占全区自然村的60%;信用乡镇12个。此外,该联社在不断推进、完善提高信用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针对单个农户贷款风险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推出创建了“信用共同体”,目前已在全区创建5个信用共同体,累计发放贷款740万元。

    而该行下辖的静海联社也先后创建了“王口农副产品加工业、李家湾子村设施农业、台头镇设施农业和团泊镇淡水养殖业”等四个涉农信用共同体。其中,王口镇地处静海县城以西,村民主要经营以炒货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生意,经营方式以农户合伙经营为主,部分产品出口德国、法国、意大利、西亚等国家。为支持地区行业的发展,2005年,静海联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创建了“商户信用共同体”,即组织在信用社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货栈、炒货厂等商户,实行自由插组,组成5户以上的联保小组,小组中挑选一家资金实力强、讲诚信的单位作为发起人,按照商户的自有资金情况、经营情况、货款回社情况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全体成员在商户信用共同体宣言、商户联保小组联保协议、承诺书中签字,相互担保,风险共担,互相督促,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随着信用共同体的不断完善,到2008年,静海联社为20个联保小组、111个商户授信额度562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6079万元,到期收回率100%。今年静海联社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适时调整增加了联保小组。目前信用共同体内联保小组达到26组,143户,总体授信额度8990万元,截至10月末,发放贷款8360万元。

    截至9月末,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21.3万户,评定信用户7.4万户,占辖内农户总数的7.14%;发放贷款证7.4万个,总授信额度达21.8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户数3.2万户,贷款余额10.1亿元,联保贷款户数1.2万户,贷款余额7.5亿元。在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方面,全辖建立农村信用共同体21个,比年初增加2个;评定信用户854户,授信总额1.75亿元,实际发放480户,贷款余额1.3亿元,比年初增加0.7亿元。

    正如天津农合行董事长李宗唐所说,“信用共同体以信用为平台,以共同体为载体,坚持‘诚实守信、风险可控、业务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营建良好的信用环境,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最终将会实现信用户成长、银行盈利、掌控人受益的多方共赢。”实践证明,天津农合行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贷款难”问题,对促进天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有利地支持了天津市旅游、蔬菜、苗木、水产品、畜禽、果品各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民、政府、银行三方满意的共赢局面。 (吴红军 李红卫 杨洪亮)

个人网上银行 登 录
企业网上银行 登 录
手机银行 下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