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热土谋发展 一心向“农”证初心 2025-10-27

导语:

日前天津农商银行成功荣获“津门老字号”称号。为展现该行75周年发展历程中立足经济实际、服务区域发展的历史底蕴和责任担当,特开展“先进英模”主题宣传,以不同时期、不同岗位先进典型奋斗事迹为触角,呈现该行对金融事业的无限热忱和不懈追求。

 

扎根热土谋发展  一心向“农”证初心

——天津农商银行老字号品牌暨75周年先进英模代表  武秀芬

 

武秀芬,原东丽农合行大毕庄支行(原大毕庄信用社)行长、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津门十女将、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她用信念和坚守在天津农商银行75年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光辉的奋斗足迹。

1977年,当武秀芬踏入大毕庄信用社的大门时,便深知服务农民只靠热忱远远不够。白天虚心请教,夜晚闭门苦修,点钞声与算盘珠的脆响在寂静里交织成她青春的序曲。她甚至主动延伸学习的边界,将基本种植养殖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悉数纳入知识版图——这份将金融服务嵌入生产与经营全链条的前瞻意识,为日后工作成果种下了坚实的根脉。

1987年武秀芬身份转换,成为一名管理人员,但“农”字本色未曾褪色分毫。晨光微熹,薄雾尚未在田野间完全散去,她的身影已出现在田埂上。一泥土气息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着辖区内九个村队、一万多户农民、七百多个企业的生产生活图谱——这是数十年如一日跋涉阡陌的无声见证。哪个村队发展困难,哪个农户需要扶持,都在她心上刻着清晰的坐标。农民缺乏养殖经验,她亲自联系技术人员深入指导;传统贷款模式受阻,她全力推动信用工程建设,一户一档,精准滴灌小额信用贷款。农户们紧蹙的眉头因她而舒展,燃眉之急化作发展星火。

她常说:“信用社的根在农村,农民是衣食父母。”这朴素的信念驱动着她带领团队锐意创新,响亮地提出打造“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贴心银行”三大品牌。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多元需求,她主导开发了“一村一品”项目贷款、农户科技小额信用贷文明信用户农户贷款等精准产品。至2006年末,经她之手累计发放三农贷款22亿元,助力2293户农民脱贫,农民年收入增长率以两位数速度跃升——地区发展、农民致富与网点增收的三重丰收,在东丽大毕庄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当城市化的浪潮涌向大毕庄镇,武秀芬敏锐捕捉机遇,主动对接政府,力主产业结构调整。在充分论证后,大毕庄支行果断为物流、商贸等第三产业注入金融活水。八家物流配送与商贸中心拔地而起,其中由她参与授信民权门批发交易中心与金钟河综合蔬菜贸易中心,2006年末壮大为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农产品枢纽,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宛如一座座“聚宝盆”,惠泽本地三千多名农民。面对外来商户授信缺乏抵质押品的困境,她将信用工程的经验创造性延伸至商贸领域,通过与物流货运中心合作进行商户信用评定,开创性建立依托物流的信用融资模式。这一创举首年即放贷7392万,既推动了市场繁荣,也壮大了银行根基。她主持创建的箱式信用共同体”模式,引来全国21个省市同行观摩,被金融专家誉为“适合城郊型发展模式”。

武秀芬土为纸、初心为墨,在广袤乡野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跋涉与坚守,一笔笔镌刻下服务“三农”的金融诗卷。她中那本写满万户农情的笔记,融入这片承载她青春与梦想的热土展现着农商人的“三农”情怀与匠心担当

 


个人网上银行 登 录
企业网上银行 登 录
个人手机银行 下 载
企业手机银行 下 载
微信银行 关 注